在我批评唐晓敏的文章后,评论区有个人评论道:30年的时间,亚洲四小龙取得了显著发展,而中国却在30年里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这种观点表明,他认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并不成功。对此,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分析当时的情况。
确实,在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成就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很多人因此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质疑。那么,四小龙的成功真的只是短短30年的结果吗?它们与中国的起点是否相同呢?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刚诞生时,国家面临着一片废墟,经济极度萧条,民族遭受了百年的屈辱,国际社会普遍看不起中国。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世界才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这一事件,改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进入20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强弱富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化的程度。中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了世界主要的工业国之一(当时是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到1975年,中国的工业规模已与英国和法国不相上下,1980年更是接近美国水平(美国学者保罗的观点)。
展开剩余76%然而,至今依然有人错误地认为中国的发展落后于四小龙,这是一种误解。接下来我们需要详细分析四小龙的背景,看看它们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大陆到底有何差异。
首先,日本与四小龙的发展起点就与中国不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这一过程始于1868年。而此时的中国,正深陷列强侵略和掠夺之中。二战时期,日本能够生产上万架飞机,而中国甚至连一架飞机都无法制造。很多人误以为战后日本与德国成为废墟,但实际上,战时的日本和德国都藏有大量工厂,美国的轰炸并未摧毁其生产能力。若不然,美国本可以直接炸毁这些工厂,何需派兵登陆?
到1949年时,日本已经领先中国至少80年。而台湾和韩国,因为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它们的水平比中国领先约50年。作家萧乾在1947年写的《冷眼看台湾》对台湾和韩国的情况有过详细描述。
至于香港和新加坡,它们作为城市,相较于中国大陆更为发达。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农村为主,经济基础薄弱。另一方面,香港和新加坡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英国财富。它们与中国大陆的发展起点差异明显。
中国采取的是赶超战略,目标明确——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力争实现技术和工业的突破。到毛主席去世时,中国已经拥有了西方国家所具备的许多重要工业设施。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都有了初步的成果。
那么,四小龙又能做什么呢?它们主要依赖于低端的生产和服装、鞋类等产业。它们的快速发展,部分得益于冷战期间的特殊地位。当时,美英两国将这些地区视为反对共产主义的前哨站,大量投资涌入,短时间内造就了它们的繁荣。然而,由于它们缺乏发达的制造业和核心技术,这种发展很难持久。比如,20世纪的阿根廷,曾依靠养羊产业富裕,但如今经济早已衰退。
冷战结束后,四小龙的经济增速放缓,而中国则凭借毛主席时代建立的坚实工业基础,逐渐积累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几乎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制造。毛主席为中国奠定了这种基础。
虽然毛主席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但这与当时国家需要为工业化积累原始资本有关。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多由殖民掠夺、奴隶制和战争赔款推动。与此不同,中国和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通过节衣缩食和长期积累来推动工业化。毛主席时代,中国首先建立了大量的矿山和铁路,接着是钢铁厂和机械厂,这为之后的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提供了条件。
即便中国起步较晚,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四小龙。根据1981年的《半月谈》数据显示,1950年到1980年,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产值增长显著:钢铁产量增长了38倍,煤炭产量增长了14倍,发电量增长了66倍。除此之外,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突破,例如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等,很多技术已经超过了美国。
从这些数据和成就来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逊色于四小龙,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它们。部分人将中国与四小龙比较,往往忽略了两者的起点差异。错误的论调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这种观点非常危险。
新中国的建设,不仅注重长远发展,还依赖于毛主席时代中国人民的高度凝聚力。比如,日本、德国和苏联等近代发展最快的国家,都是由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得以快速崛起。中国在毛主席时代,亿万人民众志成城,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毛主席在世,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敢轻易挑战中国的强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四小龙的差异,源于不同的起点与发展路径。中国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四小龙,值得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发布于:天津市启灯网配资,配先查配资,福建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