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王绿扬
深夜守在窑炉旁赶制订单产品,第二天一早出现在河洛澄泥砚艺术馆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午饭后又和设计部小伙伴们开启“头脑风暴”优化设计方案……最近几天,河南省青联委员、河洛澄泥砚传习所所长游晓晓一直在“连轴转”,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越忙越起劲!”7月4日上午,记者在位于新安县的河洛澄泥砚艺术馆见到游晓晓时,她刚刚送走一批来自韩国的参访者。“经过我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上澄泥砚,参与到澄泥砚传承和创新中,这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她说。
澄泥砚与洮砚、端砚、歙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同时也是四大名砚中唯一采用泥料经雕刻烧制而成的砚台。2007年,黄河澄泥砚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晓晓的父亲游敏是河洛澄泥砚第五代传承人。在父亲的影响下,游晓晓姐妹三人自幼就与黄河泥、澄泥砚结下不解之缘。她回忆道,小时候一到周末,父亲就带着姐妹仨到黄河岸边采泥,家里更是到处摆满了砚台。
在艺术馆中,陈列着一方长1.2米、宽0.8米、重量超150公斤,名为《家》的大型澄泥砚。“这是我父亲为庆祝1997年香港回归特制的,制作过程耗时7年,砚台成功出窑的时候,我们全家相拥而泣。”游晓晓说,正是这方砚台让她对澄泥砚有了更深的情感,对父亲更是打心眼里敬佩。
2012年,游晓晓辞掉北京的工作,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全力从事澄泥砚的挖掘、传承和创新。
“制作澄泥砚的泥取自黄河两岸,但不是所有黄河泥都能用来做砚。”游晓晓介绍,一方澄泥砚要经过选泥、采泥、陈腐、揉炼、雕刻、烧制等60多道工序,其中仅烧制环节就需要10天至20天。
“澄泥砚烧制难度极大,有句俗语叫‘十窑九不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已将成品率从30%提高到60%左右。”游晓晓说,即使经过精密仪器的加持,想要做出两方一模一样的澄泥砚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每次出窑就像“开盲盒”。
为了让澄泥砚赢得年轻人的青睐,游晓晓带领团队将黄河、河图洛书、龙门石窟、牡丹等河洛文化元素以及剪纸、木版年画、大漆等技法融入澄泥砚中,令古老的制砚技艺焕发新活力。近几年,她走访了新安县80多个村落,帮助乡村留守儿童了解、学习制作澄泥砚,还与20余所大中小学校共同建起“河洛澄泥砚传承教育基地”。“我们团队核心成员有很多都是‘90后’‘00后’,很多青年、学生经过学习爱上了制砚,他们才是让澄泥砚守正创新、活态传承的密码。”游晓晓说。
“在澄泥砚创新传承这条路上,我一直在‘试错、认错、纠错’。”游晓晓说,“做砚和做人一样,都要敢于试错,敢于面对失败。只有在失败中不断创新,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一直传下去。”
启灯网配资,配先查配资,福建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